图片
他是照耀民国学界的一盏明灯,塑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北大,也为大学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调:“为全国文化之中心,立千百年之大计。”在他的公祭仪式上,人们用的最多的两个词是“楷模”“完人”。
图片
真正的北大 源于蔡元培
1916年12月26日,大总统黎元洪亲自颁布委任状,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。在他之前,北大已走马灯似地换了四任校长。
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,歪风横行,被戏称为“官僚养成所”“臭虫窠”!朋友劝他说:“北大已经烂到流脓,若不能整顿,反而污了自己的名声。”面对好友劝阻,蔡元培道谢后说了一句:“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”
图片
蔡元培先生1917年1月4日的北京,寒风萧瑟。
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天,北大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敬等候新校长。
蔡元培从车上下来,众人纷纷行礼,他脱下礼帽,郑重地向校工们回鞠一躬。校工和学生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。
北京大学是官办大学,校长是内阁大臣待遇,从不把校工们放在眼里。新来的校长“竟然鞠躬致敬,这太不同以往了”。
他们不曾想到的是,这一躬不但彻底改变了北大,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之帷幕。
图片
蔡元培校长北大就职演说蔡元培在北大的第五天,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说: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。”
也正是因为蔡元培这句掷地有声的话,中国的大学终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精神:大学就是大学,不应把它当成是权利的依附,更不应该把它当作你升官发财的阶梯。
这一天,蔡元培为大学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调:“为全国文化之中心,立千百年之大计。”此篇演讲一出,全中国都为之震惊了。
图片
1918年建成的北大红楼当时还是学生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:“那深邃、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,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,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,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。”
蔡元培对于北大期许:“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”。
为达成这八个字,他又提出另外八个字:“兼容并包,思想自由”。
图片
启蒙者——《新青年》同人及蔡元培 孙大本创作陈独秀是蔡元培公开向社会聘请的第一位北大教师,而且给的职位还是极为重要的“文科学长”。
当时,陈独秀不仅于训诂音韵、文学考据等方面有专长,还是《新青年》的主编及先进思想的积极传播者,但太过年轻确实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资历。蔡先生效法“三顾茅庐”聘请陈独秀,还将《新青年》编辑部搬到了北京。同时,为了应付“轻能力,重资历”的教育部门,蔡元培竟“胆大包天”为他假造资历。
图片
1920年3月14日,蒋梦麟、蔡元培、胡适与李大钊在北京西山卧佛胡适能顺利执教北大,并在中国学界掀起白话文改革,蔡元培的“掩护”着实起了很大作用。
图片
从左到右:鲁迅、萧伯纳、蔡元培此外,蔡元培还大胆任用了没能考上北大的梁漱溟,在教育部彷徨多年的鲁迅,新文化运动的大将钱玄同、周作人和李大钊等。思想守旧的辜鸿铭、狂放不羁的黄侃等国学专家,亦被留聘。
据1918年年初统计,教员217人中90位教授,平均年龄才30岁。这样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,一扫当初北大陈腐之气。
同时,蔡元培对学校听课制度进行了改革,实行“课堂公开”,“不管有没有学籍,都可以来听课。
而后,蔡元培更是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:让北大招收女生。从此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帷幕。
图片
北大历史上最早的三位女生就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学术思想下,北大学子的见识和思想有了飞一般的提升。
“在房间某个角落,学生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;而在另一个角落,学生则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……”
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追求,在北大历史上、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。
1916-1927年,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,革新北大,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和“五四运动”的摇篮。
无怪乎有人感叹:“北大虽诞生于维新,但真正的北大,是在蔡元培先生到来之后才有的。”
图片
《觉醒年代》中的”五四“运动剧照图片
“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”
蔡元培先生认为,决定孩子一生的,不是成绩,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。“完全人格”教育是蔡元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追求。
出任北大校长后,蔡元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:“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。”
图片
1918年,北大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摄影。前排左二起:辜鸿铭、刘半农、马叙伦、蔡元培、陈独秀、梁漱溟他说:“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,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,完成他的人格,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;不是把被教育的人,造成一种特别器具。”
健全的人格教育分为四育即:体育、智育、德育和美育,这四育共同构成教育的整体。
拥有“完全人格”的孩子应该具备四种能力:社交能力、直面挫折的能力、包容的能力、敢想敢做的能力。
图片
蔡元培先生率先提出”美育“思想1912年1月,中华民国成立,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。这个教育总长当得寒酸极了,既没钱也没办公室,教育部一共就三个人:总长、次长和秘书。
但办公室可以寒酸,人才却不能少,鲁迅、许寿裳、王云五等一群牛人,便是这个时候被蔡元培发现,并请进教育部的。也正是这群牛人,为中国后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任职期间,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——《大学令》。
他主张学与术分校,文与理通科。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,应当沟通各科界限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,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,取消文理各科界限,并且改“学年 制”为“选科制”,使学生能“专精之余,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”。蔡元培还提出“教育独立”的主张。
图片
蔡元培先生笔迹几千年前,孔子就提出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,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。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:“美育是最重要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”。
“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,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,而于工作的余暇,又不可不读文学,听音乐,参观美术馆,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。这样,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。
蔡元培把美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引起社会的重视。他认为,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,拥有完善的性格、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,不仅是个人之福,也是国家之幸。
图片
年轻时的蔡元培留德照人的一生,不外乎意志的活动。而意志是盲目的: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,是知识;所以供远照、旁照之用者,是感情。
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,认识美丑,培养高尚的兴趣,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学校作为美育教学的主阵地,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方式,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潜能,润物细无声,培养生命的层次和境界。
图片
遗言:“科学救国,美育救国。”
1940年3月5日,蔡元培先生与世长辞。
照耀民国的学界的那盏明灯,永远地熄灭了……
死后无一间屋、一寸土,还欠下了千余元医药费。入殓时的衣衾棺木还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代筹的。不愧屋漏,不避刀俎,清贫得叫人落泪!
直到临终前,他看到的,仍旧是民族被杀戮,国土遭沦丧,无财物傍身,只留下两句遗言:“科学救国,美育救国。”
图片
蔡元培北大办公桌1940年3月24日,以陪都重庆为首,大后方几乎所有尚未沦陷的省份,都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公祭仪式;国内几乎所有大报,无论何党何派,都发表了悼念他的挽联、悼词与评论,人们用的最多的两个词分别是:“楷模”和“完人”。
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,7岁中秀才,22岁中举人,24岁中进士,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,39岁起多次出国游学,直至50多岁还在进修。养家的同时兼顾学习,无一日不读书,真是做到了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。
图片
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出生于封建社会,却是现代教育的奠基人。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,塑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北大。
我们应当记住,蔡元培先生曾以一人之力,领导一所大学,让一个时代,乃至一个民族的教育,发生巨变!
注: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,侵权告之删除
-END-
图片
编辑:姜钧兮
参考:
张勤:《蔡元培“完全人格”教育与和谐发展 》
光明日报《蔡元培的美育思想》
蔡元培:《美育与人生》
人民时评:《美育是一种刚需》等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